

10月25日,歌手郑智化在社交平台发文:升降车与机舱门存在25厘米高度差,导致其无法将轮椅推进飞机。当晚,“深圳机场发布”官微发布情况说明,推出三项具体改进措施:为有轮椅旅客的航班尽可能提供廊桥靠接保障;将轮椅旅客现场保障人员由1名增加至2名;试点启用已研发测试的有一定坡度的登机连接装置。
诚然,根据安全操作规范,登机车与飞机舱门需保持20cm的高度差。但如何在符合安全操作规范的前提下,保障8500万残疾人与3亿老年人的出行需求,早已不是“少数群体”的附加题,而是社会文明的必答题。
今年5月,民航局发布的《运输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环境规划建设指南》提出,坚持用户导向。重点聚焦机场服务场景特征,在重点保障残疾人出行需求的同时,兼顾老年人、伤病旅客、与婴幼儿同行旅客、携带大件行李旅客等群体在抵离机场、候机、登机等环节中的实际困难,以通用设计提升服务包容性和友好性,推动运输机场无障碍环境建设从“满足基本需求”向“促进融合共享”迈进。同时,《指南》聚焦无障碍设施、无障碍信息、无障碍服务三方面内容,推动打造兼顾硬件设施和软性服务的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环境。
此次事件中,深圳机场的快速回应和立行立改值得赞赏,但公共服务的完善不能总是依赖“名人效应”推动。
毕竟,无障碍建设从来不是“面子工程”,而是民生工程。落差能否消除,考验的不是单纯的工程技术,更是一座城市、一个社会的温度与包容性。期待更多公共场所跳出无障碍环境“有没有”的初级认知,迈向“好不好”的品质升级,让每一项设施都承载善意,每一次服务都传递温暖。
线上炒股配资开户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