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观察发现,深圳家长,特别是中产家长,最看重的是“小升初”,最有兴趣的也是“小升初”,最鸡血的还是“小升初”。
反而到了高考中考,大多数家长都平静了。
作为全深圳唯一公开合规的小升初选拔,深外几乎是所有深圳小学家长的梦校。
每年深外初中小升初的考试,可谓是一场深圳教育圈的“全民大戏”。
只要孩子就读于福田或罗湖的小学,不论成绩高低、是否准备好,家长们几乎都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。
很多外区的家长为了有机会参加这场考试,提前6年甚至更长的时间,通过买房、租房、转学等各种方式,只为获得一个报考资格。
据说今年深外小升初有7000多人报名,只招600多个学生,录取率低于10%。
可以肯定的结果是,90%的人会输掉这场小升初战役。
经常有家长问我,“有没有必要搞小升初?”。
在深外小升初放榜之前,聊聊小升初的话题。
展开剩余79%01
— Dr小鱼 —
考上深外不是终点
而是另一场更激烈的战斗的开始
对深圳中产家庭来说,深外就像一张通往名校的“金牌入场券”。
多年来,深圳家长都以孩子初中考上深外为荣耀。
但现实并不理想。
就算孩子幸运考上了深外初中,接下来迎接他的是更加严酷的战斗。
深外初中内部竞争非常激烈,教学节奏远快于普通学校,真正适应这种高强度节奏的孩子,并不多。
我认识不少考上深外初中的孩子,上了初中后都喊压力大,好多都在外面补课,有些孩子为了学业把多年坚持的乐器运动等爱好都停了。
更重要的是,考上深外初中并不保证能升入深外高中,每年都有大量“自家人”在中考后被刷下来。
同理其他名校初中。
去年一位小升初考上名校的家长就给我投稿,讲述他家孩子初中进入名校重点班以后的坎坷经历。
他说:“当初以为只有上了好初中才能上好高中,没想到却是拿到一张更难走的门票。”
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适应名校初中的高度竞争环境。
很多孩子在高压力、快节奏的班级里,没有被激发出潜力,反而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。
02
— Dr小鱼 —
名校初中,喜欢什么样的孩子?
不少家长为了小升初,从孩子一二年级就开始做准备。
奥数、英语、竞赛,应试刷题,生怕浪费一分一秒。
但实际上,名校初中并不喜欢这样“加工”出来的孩子。
这几年,深外小升初的选拔方式变幻莫测。有时候考百科,有时候考语文英语。
今年只考了英语。
据传题目包含10道全英文试题和2道口语题,其中不仅考查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,还穿插了物理、化学和百科知识,很多跨学科知识。
这样的考察方式难以通过填鸭式提培训提前准备,其目的也非常明确:学校想要的是有真正思维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孩子。
坊间还有传言,说近年来深外在录取时,刻意回避小学阶段极度拔尖的数学或英语牛娃,而更青睐“有悟性、未被过度开发”的孩子。
有调查显示:那些在小学阶段被高度开发、精密训练的孩子,到了初高中反而容易心理崩溃、厌学、后劲不足。
如果家长依然把小升初当成重大目标,就应该转变思路,去着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、成长潜力和心理韧性。
如果仍然用旧思维,拼命堆时间、狂补习、搞竞赛,最后可能会发现——小升初不仅没考进名校,反而把孩子的学习兴趣耗尽了。
03
— Dr小鱼 —
流水不争先,争的是滔滔不绝
深圳中产家庭有两个共性:
1、非常重视教育,2、孩子越小投入越大。
大家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小学家长最关心学习,但很多高中家长对学习就避而不谈了。
实际原因在于,大多数家长把教育当成了短跑,把路径当结果。
孩子小时候,非常卖力地管学习,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。
而到了初中高中, 真正该家长投入金钱和精力的时候,孩子已经厌学了。
《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2023》显示,中国城市中学阶段青少年的抑郁风险已经超过36%,其中初二是爆发高峰期。
在深圳,不少初中生出现厌学、频繁请假、甚至休学的情况。
一问,都是成绩不错的孩子。
父母的高期待,让很多孩子透不过气。
当孩子不想学了,再高级的资源,都成了无用的负担。
到了高中阶段更是如此。
不少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,突然崩溃。
不是考砸了,而是直接弃考;
不是学不会,而是根本不想学。
回到文章开头,众多低年级家长问我的问题:“有没有必要搞小升初?”
我的看法是,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节奏来。
很多“小升初神话”的结局,不是掌声雷动,而是满地鸡毛。
流水不争先,争的是滔滔不绝。
教育的本质不是择校,而是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,培养他们持续成长和终生学习的能力。
发布于:四川省线上炒股配资开户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